公众号 剔青(tiqing1007)

读书笔记 |《魔法师》

晚上好,童童,现在是21:35,我刚看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魔法师》。

哈哈哈哈今天是不是可快了!

因为短嘛,而且是小说。昨天那本《为人文教育辩护》看上去薄薄一小本,类型更偏向学术论文,读起来要吃力一点,我在纸上记了好多“此处有需要摘录内容”的页码,感觉很有必要再读一遍(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周末)。

先给你写信,写完如果还有时间,我再继续看下一本。

……

刚才休息了一会儿,现在是22:06。

我有点疑惑自己为什么要写上时间点,好像没啥必要,但不写又难受。可能因为时间流逝的速率太奇怪了,忽快忽慢,从来不会按照符合我心意的方式流淌,特别想抓住时间,但又根本抓不住一片衣角,只好通过不断回溯曾经到过的节点,告诉自己,我真的亲身经历过这些时间。


我在想,怎么和你说这本书。

《洛丽塔》你看过吗?我没看过,我猜就算你没看过,也和我一样,听过这本书的大名,知道它是说一个叫亨伯特的恋童癖和完美契合他恋童癖的生命之光——名为洛丽塔的早熟少女的浪漫恋爱(并不)故事。


这本《魔法师》是因为某种奇妙的缘分来到我手里的。好吧可能也没那么奇妙,你知道我就是喜欢夸张。

公司有个福利,就是给过生日的员工送价值50元以内的书,必须在当当网选,然后把链接发给行政小姐姐。

我当时正崇拜一个年轻作家,这位作家崇拜的作家是纳博科夫,我看到她在博客上说,写作之前会翻一下纳博科夫的书,找下手感,忘记原句了,大致是这个意思。

然后我就牢牢记住了纳博科夫,轮到我选书的时候,我已经很久没看书了,没有想买的书,就从纳博科夫的作品里挑价格差不多的,选了两本。

其中一本,就是我正要和你说的这本《魔法师》。


有一段时间,我真的以为我永远不会拆掉这本书的塑封了。

啊还有!我大学的时候看过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还写了读书笔记,但我现在一点印象都没有了,真·毫无印象。一点也记不起当时有没有受到什么震动,可能就是没有受到震动了。

我的文学触角是不是非常迟钝啊。忧心。


《魔法师》也是一个恋童癖和他的性早熟小女孩,他的光明,他的罪恶,他的欲望之火……相遇后发生的故事。同时他也像亨伯特一样,为了得到女孩,和女孩的母亲结婚了。

纳博科夫说,这个故事和《洛丽塔》并不是一个故事,可能有那么一丁点联系,但说到底也只有那么一丁点。

我的理解是,也许最初是同一个灵感衍生出的不同果实,但是果实生长过程中接收到的后续灵感的灌溉和写作注入的灵魂是差异越来越大的东西。最后成型的果实已经有生殖隔离了。

可能是这样。说“可能”是因为这是我的推测,我没看过《洛丽塔》,仅凭《魔法师》和纳博科夫的话来做判断。


作家是可怕的生物,我看这本书居然看得感同身受,好像再清晰不过地感受到这个年过半百的老男人,没法用理性去控制的,对这个女孩的渴望。

我没法厌恶他,因为我正在想他所想。

这个老男人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银行里有一笔大额的存款,还有已经形成了很久的道德观念。

这一切都比不过,摧枯拉朽般将他全部理性压倒的对这个小女孩的情爱和欲望,将他之前人生全部推翻否定,让他只能绝望地看着自己走上了一条注定通向毁灭的道路。

再理性地分析也没用。自省也没用。那女孩就在那里,那最璀璨最合他心意的年龄就那一小段时间。

他要么想尽办法去抓住,要么就只能看着这束五彩缤纷的光溜走了。

他第一次离开公园想回去,“暗地里的一阵风不停地将他吹向一边”,于是他走偏了路线,不自觉地走到了女孩身边。

然后就走不掉了。


我同情他。但我想不出这个问题该怎么解。

不去克制,就是犯罪。

克制?那就是孤独的一生,永远没法体验正常人能体验到的东西。对单独这个人来说,是不太公平的。

要不……去打游戏吧?这种类型的游戏挺多的,影视作品也不是没有。

在虚拟世界尽情沉入自己,假装那也是一种真实。


故事写完了,后面还附着一篇纳博科夫的儿子写的后记(大概),怎么说,围观了一下名人家属辟谣现场。

有人诽谤说纳博科夫给他妻子薇拉写信,称薇拉是“洛丽塔”,这说法我以前还真听说过。

其实不是的,纳博科夫压根儿没这么写过,只是出于啥原因把对妻子的昵称划掉了,然后就被一个家伙逮到,研究了一通,说,这里(划掉的部分)肯定写的是洛丽塔没错!然后就直接作为事实在他的作品里引用。

你说是不是很气人? 


我能理解,我光看《魔法师》就已经有点儿怀疑说纳博科夫你不会是恋童癖吧,怎么做到的把恋童癖的心理感受写得这么真实。

但是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很不对。“写得好、对人类有洞察力感受力”和“你本来就是这种人所以才写得出来”,这两个是完全不该混为一谈的东西。

就像犯罪心理学家,和变态连环杀手共感,弄清了杀手的想法,但是这不意味着心理学家就是杀手。

纳博科夫本人在生活里是没这方面迹象的,他的妻子不是他的洛丽塔,不能凭着臆想对他人的生活妄下判断,带来的负面后果是作者和作者的家人不幸要承担的。


还有某个知名大学的教授非要把不是纳博科夫写的一本书洋洋洒洒地分析一通,说这个笔法妥妥是纳博科夫的!

然后还被另一个知名大学的教授赞同了,引用了。

边看边笑。


23:11

童童,小说是无用的事物吗?


2018年1月30日


评论
热度(6)
©雁行凛凛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