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剔青(tiqing1007)

读书笔记 | 梦见你甜蜜地喝一杯苦咖啡

《都柏林人》[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2018年3月27日,22:05

※※※

童童,晚上好。

这两天我在看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

作家的名字乍一听可能有点陌生,说《尤利西斯》也许更有印象,是他写的一部长篇巨著,名气非常大,一直安稳地蹲在我“必看!XX部经典作品”的书单里。我心里琢磨总有一天我会去看,就是不知道到底哪一天。

 

家人在客厅里放邓丽君的老歌,一首接一首,往常我看书时不能听歌,会心气浮躁读不进去,奇怪的是,今天听邓丽君的歌却没事。

如果让我马后炮般硬诌一个理由,我要说因为她格外安静和悠远,温温柔柔,没有侵略性。像遥远的风,或曲折回环的溪水,自然地流动。

邓丽君的歌声,哪怕听一万遍,耳朵和听觉神经都不会生厌,不感到老旧。还是那么甜蜜,仿佛一场做不完的梦。

这么美而无邪念的歌,一想到居然会有人写一本《怎样鉴别黄色歌曲》,而且还不是开玩笑,是一本正经地拿邓丽君做重点批判对象。

现实才是荒诞喜剧。查了下这本书是1982年出版的,距离现在其实不算远,才三十多年。

谁敢肯定说接下来三十年,不会发生一模一样的荒诞剧?

 

说回到《都柏林人》,这本书像难嚼的牛板筋,营养又美味倒是真的,不过时常需要折回前几行再看一遍,不然字句会在脑子里断线,连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难记的人名啦,地名啦,还有陌生的行为,背后的逻辑,叙述的方式……或多或少构成了一点障碍。

这么说不是出于讨厌。还挺好吃的,我愿意再来一片。

 

《姊妹们》

我看见贫穷,贫穷带来窘迫,渺小而迫切的愿望,无法实现。卑微的人们怀抱着遗憾生活。

还看见一个临终的老人,心里充满回老家的念想。在天气晴好的日子,租一辆他最终还是租不起的马车,回他的老家再看一眼。

去看什么呢? 有想见的人?还是人一旦老了,快死了,就是想回到生命的起点。

我会想回哪儿呢?算一算,我好像也待过了好几个城市,但没有哪一个,是我能张口说出来的故乡。

精神上的故乡……也没有,至少现在是没有的。有点奇怪,但既然事实就是这样,我先平静地接受。

故乡好像也不是什么必需品,如果骨灰要寄放,随便处置就好了,让一个人成为人的东西是活着的脑子,没有内在的精神维系(神秘的说法是“灵魂”),人的身体只是一块可以随便倒腾的肉而已。烧成灰,跟空气里浮动的灰尘又有啥区别。

 

《一次遭遇》

“一直呆在家里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冒险”,可是待在家里很舒服呀。

每个方案都有优缺点,想要有冒险的经历,就得走出家门,到外面的环境中去。

家里是什么都有,但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新的邂逅,没有早春新开的花,没有海上日出——凭从未见过的想象写它可不行。

多出去走走吧,在家里度过的时间有点太久了。只有外出时间变多了,才有资格判断说,到底是待家里好,还是外出好。光从单一方面的经验来判断是行不通的。

 

《阿拉比》

“头上的天空是千变万化的紫罗兰色”,是不是挺特别的?

黑色,红色,被灯光映照的宛如白昼,这些是我印象中见到过的夜空。唯独没有见过能用“紫罗兰色”形容的,有点好奇,那会是怎样一幅景象。

“我的身体像一架竖琴,而她的言谈举止宛如拨动琴弦的手指。”这句比喻很优美,我想记录下来。

我没想到过这种比喻,顶多会说,她的声音像竖琴一样动听,她的身姿像竖琴一样优美,对比一下,简直太普通了。

 

《一小片阴云》

不懂得珍惜自己手里握着的东西。

偏偏向往一些虚假而无意义的事物,还堂而皇之的用“梦想”为它命名,拿想象中他人钦羡的目光,为这空洞的“幻想”镶上一道又一道金边。

连自己孩子的哭嚎都哄不好,嘴里兀自念着崇高的拜伦的诗篇。

这人的脚,恐怕正踏立在坚实的虚空之中呢。

 

23:26

晚安,童童。

《都柏林人》版权页←可以戳哦

评论
热度(3)
©雁行凛凛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