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剔青(tiqing1007)

第三百一十二天:《契诃夫画传》[加拿大]罗什·科岱 著(徐晓雁 译)

日期:2015年12月18日

来源:校图书馆。

简介:全书175页,由书信、传记、评论的片段+老照片+正文组成(见↓)。


评分:★★★☆

repo:

《海鸥》中,特里戈林这个人物,一位很有名的作家,虽然并不是作家本人的化身,但大家都明白正是通过他之口,契诃夫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特里戈林:“一种无法排遣的念头日夜萦绕着我:我必须写作,必须写,我必须……当我刚完成一篇欠着的小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又觉得该开始写另一篇,然后是第三篇、第四篇……我不停地写,就像人们在追赶邮车,我无法不这样做……多么莫名其妙的日子!我在每个句子、每个词语中窥视我自己也窥视你们。我迫不及待地将这些句子、词语收藏到我的文学储藏柜,将来会有用。当我结束工作,去看戏或钓鱼:我本该是去休息,让自己随心所欲,可是不,我脑子里那个沉重的念头又开始滚动起来:构思新的主题……而且总是这样,总是这样,我没有一点时间可以让自己放松,我感到我在吞噬自己的生命,为了给某处的陌生人提供蜂蜜,我却在采撷自己最美鲜花的花粉,甚至在我采完了花儿之后,还要践踏一下她们的根须。我是不是疯了?”

·

〔……〕契诃夫坚决拒绝做一个道德卫士。在给玛丽亚·吉塞洛娃(她本人是儿童文学作家)的长信中,契诃夫解释说,如果人们要求文学在善恶之间作一个筛选,只在人类的污浊中选择好的种子,这就相当于否认“文学是一种艺术,因为它刻画生活本来的样子”。

·

“作家不就是要帮助人们去明白一些事情吗?”“不,”契诃夫回答,“是时候了,写字的人,尤其是艺术家,要承认我们对这个世界可能什么也没搞懂……如果人们信任的某个艺术家,决定宣布说他对看到的东西什么也没搞明白,这是对思想领域的重大贡献,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契诃夫感兴趣的并不是对人生之谜和对哲学问题的回答,他对此不抱任何幻想。他首先关注的,是对人类抱以清醒的认识:他的行为方式,他怎么说话,他怎样碰到生活中的麻烦事,他怎么去解决。

·

英国作家V.S.普里切特在关于契诃夫的论文中观察到一种结核病人的“共有现象”,不管他们接受还是尽力隐藏自己的疾病,他们都有一种倾向,通过成倍地激发想象力,或迫切地渴望生活来驱除对疾病的恐慌。

·

1889年契诃夫遭遇的精神危机持续了一段时间。“我的生命之火按部就班、无精打采地燃着,没有火苗也没有噼爆声,”5月份他这样给出版社写信道,“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一个晚上一口气写上三四个印刷页,或如此专心致志工作,在困倦时却无法上床睡觉。缺少激情,还要加上这条心理问题:没有任何理由,但两年来发表作品已经不能带给我任何快乐。对我作品的评论、文学探讨,对喧闹、成功或失败,对高收入,我都已经无动于衷了。总之,是个不折不扣的废物了。我的灵魂萎靡困顿,我认为这是我生活的萎靡造成的。我既没有麻木不仁,也没有筋疲力尽,也没有忧伤,但突然间一切在我眼里失去了意义。真需要在我身子底下放点炸药。”

·

契诃夫打破了戏剧界人士习惯参照的戏剧形式。但正如美国小说家欧道拉·威尔第关于契诃夫小说指出的那样,契诃夫并没有把戏剧置于虚无,而是给它赋予了一种新任务:让人明白生活是在平淡中流淌的,时光从人身上流过,生存中萦绕着孤独,有些问题永远找不到答案。

·

〔……〕在科学中找不到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观念、爱好串联得清晰明白的“任何共同点”和“一般概念”。

·

埃内斯特·简·西蒙,契诃夫最好的传记作家,用一句动人的话来形容契诃夫的这种生活态度:“他热爱生活更甚于热爱生活之意义。”

·

“〔……〕我认为给人贴标签是一种偏见。我的神圣之所在,是人的身体、健康、智慧、才华、灵感、爱情和绝对的自由,面对强权和谎言所表现出来的自由。”

·

作家中,我喜欢托尔斯泰,医生中我喜欢扎卡林。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些无聊的事。写适合自己的东西,如果缺少事实,那就用充满激情的东西去填充。

——1892年,32岁的契诃夫应《北方》杂志主编之邀,写下的自我介绍(的节选)

另,内容挺好,排版、翻译、校对不够好。

附图:

①封面


②版权页


 
 /  热度: 4
评论
热度(4)
©雁行凛凛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