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剔青(tiqing1007)

第三百二十六天:《黄昏里的男孩》余华 著

日期:2016年1月1日

来源:校图书馆。

简介:全书161页+,由自序+中短篇小说12则组成。

评分:★★★

repo:

这篇读书笔记写得非常偏颇。不足为信。

###

有点失望。

看书时被带入进那个特定情境不觉得,现在恍过神,感觉浑身都不对劲儿。

通篇故事里,女性依然是个单薄的符号,物化女性,将女性视为男性附属品的意味挥之不去。如果说,作家所做的是恰当地刻印现实,犹如一面不含美化效果的镜子,给世人以警醒。那么,造成了这种结果的,大概既有作家本身的眼光,也有当时社会的缩影在内。

我曾在无数地方看到过余华先生的名字,我原以为,名声响亮的余华先生会和现今国内大多数男性作家不太一样。

故事写得很好,当然好,戳得很准,脓包破开了,流出了腥臭的黄水。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如果仅仅因为作家是男性,所以就不对他之于女性的看法抱任何希望的话,如果就这么将一切认知的不全面统统托归“直男审美”的话………抱持着这类不入流的借口,是永远都无法与国内外的一/二流作家比肩的啊。

作家对故事的把握其根源不是来自对世界的准确认知么?女性不是世界的一部分么?那么为什么,对于连区区女性都认不清楚的作家,我们要给予那么大的推崇并宽容呢?

茨威格会笑的。哈代会笑的。老舍会笑的。村上春树会笑的。菲茨杰拉德会笑的。三岛由纪夫会笑的。连毛姆都会笑的。

看哪,先生们都在笑呢。

12/30添加:

写这篇读书笔记时,情绪化太过,可能存有迁怒。我一向告诉自己,不读完一位作家的所有作品,查完关于他的所有文献资料,了解个透透彻彻,别做定论。然而在这篇读书笔记中,不知不觉地给作者贴了标签,划了立场。这是不对的。我的认识是否全面,我的考虑是否周全,我真的看明白了吗,我做的判断可信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从我写完后,一直在我脑子里头,翻腾不休。

几次试图删除,终于作罢。姑且当作认知不成熟的佐证,保留下来,供日后参考。

附图:

①封面

②版权页

 
 /  热度: 3
评论
热度(3)
©雁行凛凛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