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剔青(tiqing1007)

读书笔记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童童,晚上好。

我好想看小说啊,也好想看漫画,《惊悚乐园》看到第15本,《极道超女》(就是《黑社会的超能力女儿》)看到第3卷,都是悬在半空欲罢不能的阶段。

昨天晚上写信太磨蹭了,写完处理点工作,十一点多直接躺下安息。没找着机会看。

我现在还超级困,想睡觉,上下眼皮像电磁的N级和S级,拼了老命往中间碰。

想象得出来,只要我往床上一躺,闭眼十分钟,就能一觉睡到明天早晨。

白天紧张得像一场连一场不停歇的小型战役,上厕所都是迈大步子或者跑着去。

 

但是不写不行呀。之前还能说,没想法所以暂时不写。

昨天好不容易有了想法,先去写了另一本书,今天要是再不写,那就干脆永远别写,不然等想法都跑了再来写吗?

好多时候,我只是在给自己找理由。看似合理,一戳全是漏洞。

 

王小波的所有书,还有杜拉斯的《情人》,这些都是我看完想要「据为己有」的书。

真正意义上的「据为己有」是没法实现的,顶多在kindle里保留这本书,或者买一本纸质书放在书架上落灰。

通过对物体的购买行为,在心理上实现一种拥有的错觉。

 

可是不归还,10本书的借阅余额几乎就被占满了,那就只能买呗。

问题出在,我这个月穷到一定地步,唯一行之有效的省钱方式是「特技·不花一分钱」。核心理念:能不花就不花。

坐车必须交路费,吃饭必须付饭钱,除了这两样,看电影、买书、买游戏皮肤……都是能不花的钱。

卡这了,尴尬,等下个月发工资吧。我可不能再月光了。

 

后来我又想了下,买完书我肯定就心里踏实了,把书搁那儿一丢,接下来这几十年都不会再瞅一眼。这跟没买又有什么区别?

真想拥有,或者说接近一种拥有它的状态,不如重新翻开来,再读一遍,再读一遍。

买不买其实都无所谓的,重要的是,我会不会反复地读。

 

昨天还闹了个笑话,我不是把《你今天真好看》的读书笔记写完了吗,立刻就把kindle里这本给归还了。

想着又可以借一本新书,就去逛kindle商店,漫无目的地搜着,想看沈从文先生写的情书,搜到一本《从文家书》,正在遗憾只有纸质版呢,忽然觉得书长得很眼熟。

缓缓回过头,书架上,窄瘦的书脊印着《从文家书》四个字,居高临下地瞪着我。

 

《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大多数内容我都忘了,8月10号看完的,日记里有写一笔,在昏暗颠簸的车厢里,终于读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百闻不曾一见的作品,感动得鼻子发酸,眼泪紧巴巴地涌出干涩的眼眶,也不知道我是真感动呢,还是单纯出于刻奇,或是自我陶醉的表演欲。

 

想不到有一天我会向往一头猪。

试图给自己贴标签,在个人介绍里写「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仔细一想吧,我「猪」的成分不缺,「特立独行」却不敢拿来给自己贴金。

 

还有一篇,《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讲西方追求物欲消费,国内讲究人情味,结果两者追求过头,都有点病态。

可能因为我连着俩月月光,胡买了一通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还挺有一些花钱买来的体会。

下次来写一篇总结,跟你说说我买了什么,实际用起来什么体会。

大多数感觉都不太好,商品喜欢整这套,买之前给你过高的期待,拿到手才明白,快乐买不回来。

「提升幸福感的好物」,经常能看到这类清单,可惜买了这些东西,也没有让我感到幸福,没有看一本书来得幸福,没有看一部电影的幸福,甚至连吃顿好饭的幸福也没有。

物欲是很难满足的,一味投喂它,就像一个家境贫寒还偏偏要溺爱孩子的老母亲,最终喂出一头不知人间疾苦,只知道向血亲索取的怪物。

 

世界上有些人就是喜欢摆布别人。因为摆布你,可以让他们有好日子过。

要是就这么被他们摆布,你会变成破庙里自杀的李二娘,心里难受可也不知道为什么,出卖你爱的人还以为自己是正义的。死得窝囊,活得糊涂。

如果你不喜欢让别人决定你结不结婚,什么时候结婚,生不生孩子,生几个孩子。

如果你不喜欢让别人在你脑子里乱蹦跶,让他人决定你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该听什么音乐,不该听什么。

如果你喜爱自由,认可个人的自由无比珍贵,无论是身体上的自由,还是精神上的自由。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会喜欢王小波的书,他的书不枯燥,也不严肃,他把很多你意识里混沌的思考,清楚地说了出来,让你有理念可循。

 

他应该活下去。

 

 

晚安,童童。

2018/8/21



>>>首发公众号<<<

评论
热度(7)
©雁行凛凛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