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剔青(tiqing1007)

读书笔记 |《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①

2018年2月17日,19:44

晚上好,童童。

今天是《人类简史》,还没看完,明天继续。

 

“说别人坏话”居然还是件好事?

我们需要八卦,我们喜爱探讨他人的生活,无论这个他人,和我们有没有关系。

这个人甚至不一定是人,一家公司也行。一个具有法律上认定的“法人”身份的无形实体,类似这样的存在,我们也乐意谈论。

去年麦当劳改名成了“金拱门”,想想看,麦当劳能和我们有多少关系?也就吃和被吃的几次酒肉缘分,却在社交网络里掀起了好一阵热潮。

谁都愿意对这件事说几句,仿佛心理上,麦当劳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人”,没有人的身体,依然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认知对象。它的店很多,广告也多,看得眼睛都熟了,好像和我们完全没什么关系,但又好像很有点儿关联。

说到底,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不也差不多吗?少了他们貌似也行啊,不过能不少那是最好。

我们总要和人产生联系。

我们没法一个人完成一生所需的所有事情。

 

还有每一次明星宣布(或被曝)恋爱、结婚、生子、离婚、家暴、出轨……都是热点,咖位大小不论。

我们热爱谈论看似跟我们毫无关系的人,评价他们,指指点点,接受观念,再输出我们加工过的观点。

更别说那些正在我们身边生活着的人了。

上学那会儿,A暗恋B,B交往C,D和校外的F因为什么打了一架。这些话题我们或多或少会听闻,会参与其中。

工作以后,谁有男朋友,谁刚结了婚,谁连宝宝都有了。祖籍哪儿的,租房还是在家住,和谁关系好,为人怎么样。

消息以奇妙的方式,通过各类不经意的闲谈,在当事人察觉不到的空气里无形散播开来。

我们每一个人,说起对身边另一个人的了解程度,可能都会令这个人吃惊到连连摇头说“不可能”的地步。

事情的本质,并非我们道德低下,爱嚼舌,而是我们不得不这样。

想要更好地生活,我们就必须了解一起生活的是什么人,为此需要各种各样的信息做判断。

我们控制不住地刷朋友圈,一天可以刷几十次。哪怕读到的最刺激的内容可能也就旅行照片和猝不及防的一波狗粮,发的人尽可能花样百出,但总归比不上成熟的娱乐作品,新出的游戏,刚上映的电影。

我们为什么不去看点儿真有趣的,非得来刷这个?

千头万绪归于三个字,“身边人”。再普通无聊、不痛不痒的信息,沾上了这三个字,都充满了撩人心弦的吸引力。

可能有些“好友”你没见过面,是在网上认识的,不算物理意义上的“身边人”。但你要想和她有人际关系,说文艺点儿是“羁绊”,那么她的信息对你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利用言语当暗箭,刻意制造歪曲过的事实抹黑他人,和我前面说的“八卦”,不是同一回事。

但现在正常语境下的“八卦”,基本上都包含了污浊的成分。

一把刀,厨师用来切肉切菜,烧一顿大餐,凶手拿来当夺取他人生命的武器。

世间万物可能都逃不过,有人拿来做好事,有人用来做伤害别人的事。很可惜,言语,也是。

谣言,诽谤,污蔑,恶语中伤,辱骂……类似的词语还多着呢,适用场景蓬勃发展,从未濒临灭绝过。

 

从来没有这么多真相在我们眼前集中爆发,蓬蓬炸裂如辉煌焰火。

然而我们却再也分辨不出,哪一条够格称作“百分之一百的真实”。

 

“谈论虚构的事物”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能力,只有我们才有的能力。

法律,正义,金钱,国家,道德,信仰……不提醒我都要忘了,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些东西。

这是我们人类独有的,人类自己给自己造的梦,一座虚幻的精神殿堂,里面盛满了看似理所应当,实际于现实维度压根不存在的无形圣物。

做好事不会有好报。“勿以善小而不为”不是真理,仅仅是默念这句话的人们想要相信,选择奉行这样“高尚”的行为准则。

然而,又哪有跟“高尚”这个词对应的现实投影?

我们点燃了虚无缥缈的火种,虔诚创造不存在的神明,聆听,跟随祂的指引,坦然走向黑暗的前路。

 

童童,我最近对写读书笔记有些畏惧。也可能是怠惰。

我常常一边看书一边麻爪,记下来能让心里微微一动的页码,想不出我对这一页有什么想说的话。昨天甚至看完书拖了四个小时才开始写,因为我想不出来我能写什么。今天更好,拖到快来不及了才看书(白天都在打守望,看黑镜第四季和博多豚骨拉面团)。

不过,一旦开始写,反而不会再想写不出来。问题变成不满于我的表达,纠结有些字用了太多次,想换个别的。

想再多也没真的开始写有用。还是不要想我能写什么,直接就来写。

最好能找到一首好听的歌当BGM,就像加满增益BUFF。我今天换了三十几首,仍然没找到可以单曲循环的歌。昨天的是《Mountain Top》,《妖猫传》的主题曲,在冲淡忧伤的清亮音色里,将白鹤少年慢慢想。

 

21:28

晚安,童童。

今天都初三啦。


评论
热度(8)
©雁行凛凛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