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剔青(tiqing1007)

《野草》读后感2017年1月15日

今天哈尔回头看我了。

忽然又有了写读书笔记的信心(嘻❤

以及看书的动力。


放假这几天,开头还好,越到后来越完蛋。

优良如老人家的作息打乱了,晚上睡得一天比一天晚,第二天起床那叫一天比一天难,恶性循环。

电影也不看了,倒是想看的,反正不费力气,就是看。但一想到今年的新规定,看电影越容易,越衬得随后要写的观后感憋得多么艰难,而且过程中还会清晰地发现脑子不够用,还有很多感悟没写完呢,头痛,难受,不想写了,撂爪子。草草结尾。

于是,也不想看电影了。


所以这几天我又开始看网络小说了……

发现了一些从前发现的好作者,产出了新的好作品。有一点意味在内。单论情节人物亦挺有趣。

但我想,即便没发现这些有价值的作品,那些糟粕我也能闭着眼吞下去的。囫囵吞。太饿,没事干,我知道我是能干得出来的。

都这么多年了,还不了解这具皮囊里装的是甚?(呵

只是不能多吃啊,本来感官就钝,看多了这些,就像尝多了重油重盐的舌尖,再遇到平淡却深远的回味,大概只能感受到平淡,急躁的来不及等那余味,悠长辽远,慢慢溢上来。

会尝不明白真正的好东西哒。


啊,《野草》。

1月15号就看完了的。拖着没写……完?打开文档,发现就一句话。

“我心里有一团火焰熊熊燃烧”

可能和根深蒂固的印象有关,太顺口了,一说“野草”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春风吹不尽,野火烧又生”。好像有哪里不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也许对了?


太喜欢的书不知道该怎么写。

而且不是刚看完时,情绪淡去了,没法儿趁着鸡血上头的状态顺势写。

谎话。

不是太喜欢所以不知道。而是就没有知道过。任何书都不知道怎么写。

总是丢大段大段的摘抄。我共鸣的喜爱的句子和段落。都在书里了呀。还要我说什么。

满足于全盘接受书里的思考,而倦怠于自己的思考。

还有就是,即便我思考了,我总能看到有别人把我想说的话都说过。还说得比我明白,易于聆听。大抵对方实际看的也比我触及本质得多。

我满足地,同时有稍许失落地看看他们。

有时就算没看到这话有人说过,也会想,只是没看到而已。世界上的人太多了,肯定有和我经历差不多,智商差不多,想法差不多的家伙。就算我今天不写,世界也不会失去什么,会有某个我也不知道是谁的别人写出来我想表达的内容。送上门来的借口,偷懒的氛围稍稍漫上来一丝儿,就真的……

闭嘴了。(暂时的 

人的想法变化快,说不准什么时候,我又会想,也许世界上还真有只有我才写得出来的句子,只有我才能说出来的话,谁知道呢。或者就是,别人和我想的一样,但她也偷懒了,没写啊。


原本我算喜爱鲁迅先生的杂文。但翻看了一些杂文集,同《呐喊》《野草》这类作比较,果然……除了一些历久弥新,针对的事件具有普遍性,即使放到今天的新闻和语境下也适用(主要原因是该类新闻的重复出现)的杂文,其他杂文,如果不结合背景,不清楚鲁迅先生针对什么事件,或者是当时杂志上的那篇文章而写……颇难读懂。不是指深刻意义的读懂,而是连表面上的读懂也难。你根本不明白鲁迅先生在说什么,为什么生气,抨击的是谁。新闻呢,新闻在哪里。读的时候,手边若缺当时的报刊杂志时事新闻一览,读不通顺。

杂文似乎 不是 完整的文学。

同等情况下,《野草》是精美的完整的粗犷的疯子的言语,清醒的梦。《且介亭杂文》(举例),不是。它是残缺的,时代补完剩下的部分。其中闪动的是人性的光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政治,博弈,将冷未冷终不冷的热血。作为历史的见证,比作为文学的多。

我很遗憾。

还好,留下来的这些,纯粹文学性的作品,每一本都足够经读。《野草》很薄,很薄的一本小册子,语句……打个粗糙的比方,像我每次手抖加多了茶叶泡出来的茶,浓郁得发苦,一遍又一遍重泡,可以喝许多次。


封面和版权页放最后。


 
 /  热度: 6评论: 4
评论(4)
热度(6)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雁行凛凛 | Powered by LOFTER